國內新聞動態(tài)

新華社記者:隨“蛟龍”探海的時光里

發(fā)布日期:2017-05-26 10:07:17

告別4800米的深海世界已經兩天,腦海中依然時時閃回潛入深海時的場景。5月23日,新華社記者搭乘“蛟龍”號載人潛水器在世界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“挑戰(zhàn)者深淵”北坡下潛,在4811米至4697米的海底世界作業(yè)3小時11分,來回途中共用時5小時09分。深海世界的一切令人難忘,下潛途中的見聞同樣印象深刻。

深?!芭R時之家”是大還是?。?/strong>

23日那天,當北京還是凌晨4時,在早兩個時區(qū)的馬里亞納海溝,太陽已經從太平洋上升起。目測兩三級的風、一兩米的浪,在大洋深水區(qū)并不算壞海況。再過一個小時,作為今年馬里亞納海溝第一潛的下潛人員,記者將從這里潛入4800米的海底世界。

6時40分,記者沿著梯子進入“蛟龍”號載人艙,主駕駛“潛航英雄”唐嘉陵和有著十次深海經驗的副駕駛劉曉輝已經在艙中。

一個月前,在三亞水域記者曾與“蛟龍”號有過親密接觸。那是由另一位“潛航英雄”傅文韜對作為候選下潛人員的記者進行培訓。當時,除了潛水器理論和知識方面的培訓之外,就是進入“蛟龍”號載人艙內現場培訓。這部分培訓,一則看適應與否,二則需要熟悉艙內各種設備,了解下潛時觀察、警戒、記錄等職責,三則了解應急處理等特殊情況。

“蛟龍”號的載人艙直徑是2.1米,乘坐3人,主駕駛安坐中央,兩邊各坐一人,記者和劉曉輝分坐右舷和左舷位置,3人眼前各有一個觀測窗,可以觀察外面的世界。

“蛟龍”號載人艙在世界作業(yè)型載人潛水器中并不算小,尤其是在三亞培訓初次進入艙內時,感覺非常寬敞。然而,當天的感覺卻有點擠,因為每個人都帶了一個大包及用品。不像三亞只身進入,這次要在這個深?!芭R時的家”中呆近9個小時,而且溫差大,水面艙內三十多度,深海僅僅幾度,需要備上冬天的衣服。

泡沫怎樣成為硬塊?

入艙前,劉曉輝在“蛟龍”號的樣品筐中放了一塊長30厘米、寬20厘米、高10厘米的白色泡沫做實驗,檢驗它在壓力下的具體變化。

隨著“蛟龍”號下潛,記者看到,白色泡沫慢慢變小。到了700米左右,已經變成了巴掌大的一塊。此后,泡沫的形狀沒有明顯變化。

“每往深海進發(fā)1000米,就會相應地增加100個大氣壓力,這說明70個大氣壓力就把這塊泡沫壓縮到接近極限了?!眲暂x說。

劉曉輝說,泡沫在深海經過壓縮后,空腔里的空氣被壓出,就成為實體結構了,所以體積會大幅縮小、密度增大,而且泡沫在返回海面后比下去之前要重,原因是空腔里的空氣被排出后,一部分海水進入,使得其體積縮小、密度和質量增大。

像“蛟龍”號這次前往4800米深海,相應地增加480個大氣壓力?!膀札垺碧柨梢韵聺摰?000米,也就是說它的載人艙耐壓球殼需要承受的壓力,相當于14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。正在研制中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,還要增加400個大氣壓,這對潛水器的結構設計、材料等,是極大的考驗。

200米水下一片黑暗?

“蛟龍”號載著人們下潛,艙內顯控面板上的深度數字逐漸增大,窗外的顏色開始從碧藍到深藍,到變暗直至剩下一片漆黑。

下潛時速每分鐘38米,下潛到150米時,水下已經變得非常暗,并不像人們常說的是200米變暗。原來,下潛是早上,陽光斜射、透射率低,海水透明度因而不夠好。

回程時,記者曾對此留意。15時20分,時速每分鐘26米,當升到266米時,已經開始從漆黑世界中走出,越往上越清晰起來。

同一深度能否看到同樣場景?

1960年1月23日,瑞士探險家雅克·皮卡爾與美國海軍中尉唐·沃爾什駕駛“的里雅斯特”號深海潛水器,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。他們在4800米之前以每秒1米的速度下潛,同時記錄了幾個場景:

9時01分,300米,一片漆黑,燈光下有浮游生物;9時20分,735米,有少量放射性浮游生物,海水溫度10度,艙內寒氣襲人;10時20分,4100米,偶有磷光浮游生物閃亮一下。

對于這些深度,記者曾特別留意。在300米和735米處,還真的看到了像流星一樣劃過的亮點。9時19分,到達4100米,沒有看到光亮,而是黑暗一片,4166米則有“流星”劃過。

這些亮點和“流星”,正是磷蝦類浮游生物發(fā)出的光。從200多米到1000多米之間,“流星”劃過的頻率非常之高,它們豐富著人們前往深海世界的旅程。(新華社記者劉詩平)

相關鏈接

Copyright 201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(fā)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4873號-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10270號 地址:北京市西城區(qū)復興門外大街1號 郵編:100860